手 机:15507343555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微 信:15507343551
地 址: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光辉街1号汇海国际大厦14楼
时间:2025-05-07 12:13:11
在刑法理论和实践中,“预备犯罪”和“犯罪预备”本质指向的是同一阶段的行为,但在使用语境等方面存在一些细微差异:
含义侧重点
预备犯罪
它更强调行为的动态过程,突出犯罪人实施犯罪前进行准备活动这一行为本身,重点在于“预备”这个动作,表达的是犯罪人为了实行犯罪而开展一系列准备工作的动态情况。例如,甲为了盗窃银行,开始策划盗窃方案、踩点、购买作案工具等一系列行为,这些行为综合起来就是甲预备犯罪的表现。
犯罪预备
更侧重于强调犯罪的一个阶段或者一种停止形态。它是犯罪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,是从犯罪发展进程的角度进行界定的。如果在犯罪预备阶段,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止犯罪,那么就形成了犯罪预备这种停止形态。比如,乙准备去抢劫,已经买好了刀具和面罩,但在前往抢劫地点的路上被警方抓获,此时乙的行为就处于犯罪预备形态。
法律条文表述
预备犯罪
在我国《刑法》中,“预备犯罪”体现在对犯罪预备行为的描述和处罚原则的规定中。《刑法》第二十二条规定:“为了犯罪,准备工具、制造条件的,是犯罪预备。对于预备犯,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、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。”这里的“为了犯罪”所涵盖的准备行为过程就体现了预备犯罪的含义。
犯罪预备
它是对符合“为了犯罪,准备工具、制造条件”这一特征的行为所处阶段的专业术语表述。在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中,当分析犯罪行为处于何种发展阶段时,会使用“犯罪预备”来明确这一特定阶段。
使用场景
预备犯罪
在日常交流、新闻报道或者非专业的法律讨论中使用较为频繁,它能比较通俗易懂地表达犯罪人在实施犯罪前的准备行为。例如媒体报道“警方破获一起预备犯罪案件”,让普通大众能够大致理解是犯罪人在准备实施犯罪时被查获。
犯罪预备
更多地出现在法律专业领域,如法学教材、学术论文、司法裁判文书等。在这些场景中,需要精确地界定犯罪行为所处的阶段和形态,使用“犯罪预备”更为严谨和规范。例如,法官在判决书里可能会写道“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犯罪预备,依法比照既遂犯从轻处罚”。